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

蘭嶼行的若干觀察與建議


蘭嶼行的若干觀察與建議
(刊登於2012/08/31聯合報「民意論壇」,標題:<蘭嶼悲歌/腳踏珊瑚 蘭嶼嗚咽>)
圖 傅志男2012.08

    天秤颱風夾著強風過境蘭嶼後,觸目所見、滿目瘡痍!但這是大自然帶來的災難、抑或是位於太平洋西部的蘭嶼島的自然現象?看過蘭嶼的傳統地下屋,應該會給我們一些啟示。蘭嶼是需要重建,但要重建成什麼樣子,恐怕都是每次災難後最難以處理的議題。

    筆者在天秤颱風前,剛剛結束蘭嶼八天七夜的行程回台灣。八天,雖然無法好好體驗自日治時代以來,就是人類學、植物學、昆蟲學----等研究天堂的蘭嶼,但就一個關心生態和人文的團體來說,緊迫的時間內,也可以做一些觀察和記錄。

    筆者從對生態有興趣以來,初次來到蘭嶼,豐富且迥異於台灣的陸上生態,讓我們讚嘆不已!不論是蘭嶼特殊的珠光鳳蝶和昆蟲,抑或是擁有大板根的番龍眼、銀葉樹、大葉山欖、麵包樹和林下為數眾多的蘭嶼姑婆芋等,森林中充滿熱帶雨林的景觀。加上看到獨特、蘭嶼僅存原始型態的野銀部落,難怪吸引鳥居龍藏、森丑之助、川上龍彌、佐佐木舜一等等各學科專家不斷來此做研究。蘭嶼獨特的森林生態在達悟族人的經營下,永續營林並保持原始林的更新。而幾十年前不當的林業政策-林相改良,砍伐了蘭嶼豐富的森林,現在連蘭花也所剩無幾。可見,數十年來不當的採集和錯誤的森林政策,讓「『蘭』花之『嶼』」失去了命名的根源。
左上圖是珠光鳳蝶,左下是蘭嶼光澤蝸牛,中間是瀕臨絕種的椰子蟹,右圖是大板根。

    蘭嶼,除了陸上生態獨特外,更是潛水者的天堂。筆者近來開始浮潛和記錄海裡生態,所以這幾天,除了少數上山外,就是潛入海中。基金會的伙伴大都很少機會浮潛,難得的蘭嶼行,當然要去欣賞這片能見度超過20米以上「純淨、深邃而湛藍」的海水,和珊瑚生態系。

    在蘭嶼浮潛,魚類相當多,艷麗的線紋刺尾鯛、鏡斑蝴蝶魚出現時,美得讓人讚嘆;而疊波蓋刺魚的藍色身軀和條紋,則是我心目中最美的魚!珊瑚的種類也很多,顏色、形狀各不相同,大的礁石上佈滿了各式各樣的珊瑚如拼布般編織成綺麗的海底拼圖。有時,遠離浮潛人群,來到較深的海域時,看到身長近100公分的鸚哥魚,相信你也會感受到我超速的心跳聲。
左圖是線紋刺尾鯛,中圖是鏡斑蝴蝶魚,右圖是疊波蓋刺魚。

    但看到有些潛水教練帶隊浮潛,自己和遊客站立時,把腳踩踏在珊瑚上,造成珊瑚的斷裂或死亡,心裡就很痛。和墾丁一樣,許多人都只欣賞「魚類」,而疏忽了珊瑚的美麗與獨特,以至於站立時都不會注意是否踏到珊瑚,而導致潮間帶和水淺處的珊瑚死亡。其實,珊瑚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欣賞和讚嘆的生物,這是我們享受珊瑚生態系該有的知識和態度。況且,珊瑚是生態系最重要的組成,沒了珊瑚還會有這麼多熱帶魚類嗎?
左圖是豐富多樣的珊瑚,中圖是珊瑚伸出如花朵般的觸手,右圖是教練踩踏到珊瑚的情形。

    遊客享受了熱帶蘭嶼的自然資源,島上的人也須賴以維生,如何權衡保護生態、又能永續經營和生活?這是大家應該思考的議題。蘭嶼的陸上,雖然林業政策的錯誤使蘭嶼曾經失去原始林,但文明不干擾大自然後,熱帶旺盛的生命力又再現今日森林樣貌,可以證明:森林政策應該管的是人在森林裡的行為,而非森林。在海裡,除了政府需要有更積極的保育政策外,也建議有識之士組織起來,鼓勵潛水教練在帶遊客浮潛時,能給遊客一些珊瑚的知識和保育資訊,也許在岸上就先用美麗的珊瑚照片吸引遊客去欣賞珊瑚,希望珊瑚能健康生存,海洋資源才能源源不絕。

    蘭嶼,很美!我們是否能因為感受到她獨特的美,而想到如何可以保護她呢?當然,台東縣政府和中央政府必須拿出政策和作為,與島上居民共謀永續之道。觀光與文化的保存、比風災傷害更大的核廢料儲存場都是蘭嶼難解的問題,尤其颱風過後的重建,政府和人民須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格局來思考,希望別又像台灣水泥化的災難式建設而破壞了珍貴的珊瑚生態系,才不致於讓台灣唯一的熱帶島嶼生態系消失。蘭嶼很美,下次見~~

(刊登於2012/08/31聯合報「民意論壇」,標題:<蘭嶼悲歌/腳踏珊瑚 蘭嶼嗚咽>)



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