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柴山的台灣獼猴「贊」聲
--台灣獼猴該不該餵食
傅志男
(本文刊載於2001年10月15日 自由時報「自由廣場」)
(前言:前幾天,塔塔加的台灣獼猴攻擊人事件,加上保育主管機關農委會主委提案要把台灣獼猴降為非保育類-----的種種,人與猴的衝突不斷,我們需要冷靜思考。)
又一樁「柴山獼猴危害」事件的發生,這次「受害」的是牧羊人和羊群。當我在柴山進行戶外教學,或為其他團體進行解說時,同樣會遇到獼猴攻擊的問題。獼猴很聰明,剛開始專挑瘦小的人施威,但近兩年來,連我這身高一八0的人,也會在不注意時遭到毒手。
目前柴山獼猴的活動範圍,已由需費時三、四十分鐘路程的小坪頂、猴岩等地,擴散到登山口。如今,從龍皇寺旁的入口處一上山,就有一群獼猴坐在路邊,等待人們的「猴道」救援。如果太久沒東西吃,甚至會發生獼猴下山騷擾龍井社區居民的事件!隨著「獼猴搶奪事件」發生率的升高,許多人也從以往「愛山愛猴」的心,轉變為「聞猴色變」的厭惡之心。甚至連民意代表也大罵「潑猴」搶奪、傷人,應將之移出柴山,以維護人的權利和安全。但是,人們曾經想過嗎?為什麼柴山的獼猴會變成這副德行?獼猴的數量為何會在短時間內從一、二百隻,變成如今的四、五百隻以上呢?
我們應該知道:野生的台灣獼猴和目前柴山獼猴的習性是不同的。我在未受人為干擾的山區觀察到的獼猴,對人的反應是「聽到人聲,就逃之夭夭」了;或用搖樹、吆喝聲等動作警告你,但若你不走,牠們也只好「走為上策」。而柴山的獼猴早已因人們長期的餵食,變成「哪兒有人,就往哪兒去」的習性。就我看來,柴山的獼猴已失去「猴格」,不能稱之「野生的台灣獼猴」,充其量只能稱「生於自然環境的觀賞猴」!
民國七十九年柴山局部開放,開始有較多的人上山,當時的柴山可說是世外桃源。山友為遏止捕獵獼猴的行為,開始豎立「禁止獵猴,抓到打死你」的警告牌。之後,有人開始餵食獼猴,漸漸取得獼猴的信任,產生野生動物和人融洽相處的可貴情形。我想這是一種「人內心的影射作用」,台灣土地被破壞的遍體鱗傷,教育也不教人如何和自然相處,於是,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漸行漸遠,對生命不再敏感。柴山好不容易建立一個可以讓人和野生動物接觸的環境,當然會引起餵食的風潮,藉之撫慰「受傷的心靈」。於是,一傳百、百傳萬,如今假日時,上山的人數都可能破萬呢!
回想當時山友的「護猴」行動,是動人的!是可愛的!如今,人們卻扭曲原意,說不餵獼猴,獼猴會餓死,甚至有「餵食達成戲猴,吸引人潮來炫耀自己」的無知行為,出發點已非「愛」。我們都知道不應該溺愛孩子,而野生動物也一樣,愛牠,就和牠們保持距離,順應天道,才是正確愛動物的方式。
早在多年前,我們就呼籲「不要餵食野生動物」,可惜政府總是置之不理,如今一發不可收拾,才開始宣導,但多年的弊習想在短時間收效,很難!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國家公園內,有人以「餵食獼猴」為吸引點來招攬遊客,在塔塔加、阿里山之間的公路進行餵食。這種情形已持續二年以上,可預見的,若不明快處理,台灣中心的山區不知會受到什麼影響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